<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摘编

        关于吸引驻威高校毕业生留威就业创业的几点建议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威海市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0-02-03 08:50
        浏览次数:
        字号:[ ]

        关于吸引驻威高校毕业生

        留威就业创业的几点建议

        王建文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资源做支撑。而留住更多本地高校人才,已成为当下全国各城市“抢人大战”的重要目标。据梧桐果《2019届中国校园招聘报告》显示,南京市高校毕业生留存率已接近70%,位列新一线城市之首,排列之后的是杭州、东莞、重庆、武汉、西安、成都、宁波、青岛、郑州,这些城市的毕业生留存率均超过62%。与之相比,我市11所高校毕业生留存情况不理想,留存率仅为21.3%(其中本科生7%),低于全省平均值23.5%(处于全省16市第7位)。近三年,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两所部署高校毕业生留威就业人数为591人,占两所高校毕业生总数的3.3%,其中,威海籍学生448人,留威仅92人,占比20.5%。当前,一些媒体用大学生就业流向和毕业生留存率来刻画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些信息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优先“抢夺”本地高校人才,是人才招揽中最便捷最易实现的途径,很多城市为此纷纷出招、出政策,足见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分析驻威高校毕业生“留下难”问题症结,发现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就业岗位吸引力不足,特别是像“双一流”高校大学生看重的信息技术、现代金融、高科技等产业企业偏少;二是,就业政策吸引力不强,像毕业见习政策、创业资金扶持、创业补助、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库、创业孵化园、创业咨询服务等政策措施不配套或不足;三是,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与一线城市无法相比;四是,企业文化有差距,包括企业家的眼界格局、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知识分子比较看重的人文关怀、价值实现等方面差距较大;五是,城市规模、交通状况、教育质量、医疗保健、商贸服务、文化生活、信息交流等方面优势不大,有的甚至处于劣势。

        但是,威海作为一座新兴城市,依然有着吸引人才方面的明显优势。比如,我市正在培育壮大七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集聚着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暨威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山大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等高端产业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而且,威海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竞争压力相对偏小、生活节奏不那么飞快,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等等,这些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促进驻威高校毕业生留威就业创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市校企定期沟通研究机制

            建议建立由市委组织部门牵头,政府部门代表、高校就业代表、企业人事代表参加的定期沟通研究机制,强化思想认识,引导各方不断达成“发展威海、共享威海”的共识,及早掌握对方领域市场变化,共同研究做大做强人才市场,建立“抢夺”本地高校人才命运共同体。建立定期专项沟通研究机制,使各方人员能够定期集中精力研究留住人才问题,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二、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

            5G技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大学生无疑是主力军。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议的感召下,大学生创业方兴未艾。如果政府能够更多地鼓励有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开办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公司,特别是有教师参与指导的公司,那么,我们就提前种下一颗未来有望留在威海奋斗的种子,这些提前创业的毕业生,可能因创建公司被“拴”在这里,而且,他们还会吸引聚集更多优秀大学生。像哈工大(威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每年就有十几个大学生公司在校内基地注册,创新创业活动风生水起。但是,由于缺少启动资金、没有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毕业后相继离开学校。市、区两级政府支持的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内正式注册的科技创新公司已有15家,注册总资本近4亿元,园区汇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0余人。这些科技公司不仅吸引住自己的博士、硕士、本科生加盟,而且还吸引已经在外地就业的毕业生重新回到科技创业团队里工作。鉴于此,建议由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出资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创业项目。在此基础上成立基金会,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贷款担保、贷款贴息,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问题。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自由申请、随时审批。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对接会,采取“企业孵化+创业指导+投融资支持”等方式,拓宽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渠道。

             三、搭建“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新平台

            加快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成市级集中、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上下联动的“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新平台。逐步实现全市岗位信息一网发布、大学生求职一网查询,方便大学生就业者、创业者查询各个行业完整、真实的信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参考。建立并逐步完善导师库、项目库,为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资金申请、投资对接、创业指导、项目查询、创业企业展示等信息服务。开展大学生创业成果展示,加大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宣传。

            四、开展校企“双进”共建计划

            吸引驻威高校人才留威,需要从最基本的了解、认同入手。建议开展“双进”共建计划。一是,大学生进企业计划。在政府主导下,联合驻威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 “看威海、看企业、看未来”活动,不仅组织实地参观,还要谈感受、搞演讲,积极营造“创业威海、幸福威海”的浓厚氛围。二是,政府领导、企业家进高校计划。开展“创业威海、点亮人生”系列讲座,向大学生宣传中国企业家的自信和担当,传播价值追求和创业梦想,描绘“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美好愿景。开展“双进”共建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政府、高校、企业长期坚持、共同努力,相信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单位及职务: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智库专家组成员,哈工大(威海)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