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威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威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度法治建设情况报告 |
||||
|
||||
2022年,市市场监管局在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依法治市工作要求,坚持“守底线、谋创新、抓落实、争一流”总体思路,创新推进“政治型、效能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建设,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法治化、科学化、现代化。 一、以法治为引领,全面加强法治建设领导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思想政治领导,贯彻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采取“三会一课”、专家授课、网络教学等方式,多侧面、多角度宣传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党内法规,推动学习走深走实。充分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领学促学作用,集体学习10期。 (二)认真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组织决策领导,积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成立了法治市场监管建设领导小组,健全法治建设议事决策机制,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法治建设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统筹推进法治建设,确保法治建设重大决策合法化。坚持“三重一大”报告制度,报告备案“三重一大”事项7次。 (三)推进队伍法治能力建设。强化法治能力领导,在省内率先深入实施“以考促学”活动,纳入依法行政督导考核,组织开展学法考法548人次,督促全体干部职工学法守法用法。从机关法律素质较高的人才中,选拔推荐9人担任公职律师、仲裁员、复议调解和解委员、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人员、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成员等社会职务,进一步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以科学为指导,构建市场监管治理体系 (一)健全地方立法立规体系。在全省率先推动开展气瓶立法工作,11月4日,市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威海市气瓶安全管理条例》。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建立动态清理工作机制,清理、审查、审核涉及安全生产、药品监管能力建设、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5个规范性、涉法性文件。 (二)丰富治理制度机制体系。坚持法治理念统领工作,构建决策、行政、财务、人事、法制、信息化、党风廉政等七类八十二项制度组成的治理制度体系;构建风险会商、一事双查、闭环管理、台账管理、目标考核、督查督办、周例会周清单、绩效评估八项机制组成的治理机制体系;构建法定职责明细化,业务流程再优化,责权落实闭环化,涵盖730项行政权力的治理标准体系。 (三)创新公平竞争审查体系。健全公平竞争审查配套制度,联合司法局出台《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联动机制意见》,在全国率先推出“两审”联动机制,制定《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规范》。形成以自我审查、内部审查、协助复核审查、举报处理回应等公平竞争工作机制。 (四)优化消费维权工作体系。优化投诉举报工作制度、投诉举报工作规范,严格落实省局《关于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回应机制的意见》,建立投诉举报2小时回应和24小时快速处理机制,在威海市政务热线考核通报中服务过程和办理结果满意率均达到100%。 三、以规范为导向,严格推行公正文明执法 (一)全面推行三项制度。事前公开权责清单730项;事中公开权力运行信息2900多条;事后公开执法信息5950多条,实现了执法信息事前事中事后公开。建立行政执法音像存储中心,存储音视频执法信息2500余条;设立行政执法询问室,对询问室使用管理、音像管理做了明确规定。修订了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及集体讨论制度,健全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机制。全省系统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会将在我市召开。10份案卷获评省局、市政府优秀案卷,参加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评估活动,获得优异成绩。 (二)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执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格落实“亮证执法”制度。严格贯彻执行行政处罚裁量适用规则及裁量基准规定,严格依法定程序、法定种类和幅度实施处罚,开展全系统年度执法检查及案卷评查,检查案卷300多份。在威海市率先对所属事业单位实施委托行政执法,为42人办理执法证件。 (三)全面完善行刑衔接机制。与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等五部门制定了《威海市关于建立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意见》,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危害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及侵犯知识产权等领域违法犯罪重大事项,形成指导意见,实现了市场监管执法全覆盖衔接。实施“民生”执法办案提质扩面行动,与公安、法院、检察院建立双向衔接机制,联合开展食品、假劣药品等专项执法,移交公安涉刑案件6起。探索聚集式传销治理“威海模式”,首创传销人员教育转化精细工作法,挽救传销人员128人次,教育转化成功率70%。 (四)全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编制了普法计划及普法责任清单,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开展普法活动,开展17500余次“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宣传活动,发放16.2万余张宣传材料和宣传手册,累计普法人员20万人次。开展“赠一法上一课”的特色以案释法普法模式,与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局、仲裁委密切沟通协作,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纠纷、民事仲裁和企业合规审查工作。 四、以安全为底线,统筹推进法治综合治理 (一)守牢疫情防控底线。加强冷链食品专仓监管,今年累计入仓货物903.7万件、15.8万吨,处置阳性货物39批次。研判进口非冷链货物13260批次,均符合低风险等级。发挥药店“探头”作用,登记推报四类药品信息541万条,停业整顿药店96家。严格做好境外来料加工个体工商户疫情防控,从业人员保持“应检尽检”100%。 (二)守牢食品安全底线。在全省食品安全评议中连续3年位列全省首位、药品安全评价持续保持A档。全面深化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抽检食品1.9万余批次,检查经营者4.36万户,处置问题隐患6313个。加强连锁超市有效监管,对家家悦等19家连锁超市开展超市食品安全体系检查,打造食品安全管理标杆门店4个。全市567家学校、138家养老机构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基础建设覆盖率、数据汇聚率“两个100%”。 (三)守牢药品安全底线。全省率先建成药品远程处方审方一体化平台,制定《远程处方审方一体化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审方量达48余万份。率先开展医疗器械差异化监管改革试点,建设药械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医疗器械企业线上自查报告系统,将全市4613家药械经营企业,按风险高低分为四个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推动出台《支持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对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创新研发最高奖补3000万元。 (四)守牢特种设备安全底线。建设车载气瓶动态监管系统,通过“互联网+监管”的方式,全市 2.5 万只车载气瓶实现有序监管、合法充装,气瓶合格比例提高至99.7%,我市气瓶安全全链条治理模式被省委办公厅推广。开展无档案起重设备安全评估行动,评估无档案起重设备185台。特种设备保持“应登尽登、应检尽检”两个100%。 (五)守牢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对生产领域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八类71种产品,流通领域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九类133种产品进行重点监管。针对钢筋、水泥等建筑工程材料,联合住建部门,创新构建重点建筑材料生产、流通、使用等全链条监管机制。构建疏堵综合治理机制,威海市在全省率先通过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第33个问题整改销号。 五、以民生为根本,鼎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全力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全省公共服务质量监测跃居全省第二,全省质量工作考核评议持续保持A档,省内率先设置“好品山东·优品威海”城市品牌。成立市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获批全国首个社会信用管理标准化创新城市试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2个。省内率先发布《威海市同线同标同质企业建设指南》,认定“三同”企业64家。获批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加油机计量监督省级试点,筹建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通过总局线上评审。 (二)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为17.57件,获省专利综合奖补资金1610万元。省内率先开通质押融资补贴资金线上申报,质押金额43.45亿元,居全省第一。与青岛、威海法院建立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36起,完成司法确认2件。获批乳山牡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文登西洋参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2家企业入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名单,11家企业入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单。 (三)全程优化营商环境。优化企业开办流程,外资企业登记实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107家外企登记全程零费用。出台《威海市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办法》,建立差异化监管机制,实现涉企监管全领域信用监管,国内率先打造“一体化+差异化”跨领域综合监管新模式,经验被省委改革办《山东省地方改革案例》采用。创新“柔性执法”机制,实施102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减轻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制定《关于推进温情执法 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办理减轻、从轻及免于处罚案件110余起。精准服务小微企业,联合人民银行、邮储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部门举办“齐心鲁力·助企惠商”“政银携手 共助小微”对接活动,为5827家小微企业融资61.58亿元。开展降费减负价格检查,检查供水、供电单位131家,退还价款19万元,罚没款87万元。 (四)全域净化消费环境。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扎实深入开展,全市182处线下消费维权服务站和24处消费环境共治示范社区高质量运行,探索建设线上消费维权服务站,受理消费投诉4182件,和解率97.95%。“完善消费诉求系统办理机制,提升消费维权实效”获全省放心消费创建优秀案例一等奖。在全国率先打造、提档、升级“威海预付保”平台,入驻企业、商户2800家,资金流水达847万元,服务消费者自主安全退款近30万元,为解决预付式消费纠纷提供了“威海方案”,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文推广。 六、存在问题 一是法治建设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法治建设理念、制度机制、方式方法等须进一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二是法治意识及法治素养需进一步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 三是法治治理行为需进一步规范。市场监管职责覆盖面广、任务繁重,队伍在较长时间内难以熟练运用市场监管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治建设规范化。 七、下步打算 一是健全法治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党组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切实履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二是提升执法队伍素质能力。优化执法人员配备,建立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干部学法用法,推动领导干部带头讲法。采取分类施教方式,多途径开展市场监管执法技能培训,持续开展“以案释法”“案卷评查”等活动,提升队伍综合履职能力。 三是提升市场监管综合治理效能。聚焦高质量发展考核,完善法治市场监管制度,增强法治创新意识,创新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实施精准服务与有效监督并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监管工作效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