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科技局 财政局 商务局 国资委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实施方案(威工信发〔2022〕29号) | ||||
| ||||
各区市工业和信息化、科技、财政、商务、国资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政法〔2021〕70号)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实施意见》(鲁工信发〔2021〕5号),加快推动制造业优质企业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夯实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锚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走在前、开新局”战略指引和市第十六次党代会工作部署,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优质企业梯队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以下简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为代表的优质企业,加快培育一批规模体量大、带动辐射能力强、在行业内具有统领力的百亿龙头企业,积极发挥优质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培育优良产业生态,推进产业强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聚焦制造业六大产业集群和10条优势产业链,筛选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市场份额高的优秀企业开展培育提升,通过健全企业培育体系、完善支持政策、优化对企服务,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到2025年,全市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基本形成,优质企业培育生态更加完善,优质企业带动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显着增强。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立“专精特新”企业加速中心,充分整合政府性和社会化优势服务资源,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内市场领先的“小巨人”企业,在各自产品领域逐渐形成优势和规模,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 (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小巨人”等各类企业成长为国际市场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占有率位居前列。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50家。 (三)领航企业。培育大企业集团发展成为综合实力强的产业链领航企业,在国内外技术、标准、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生态主导力、国际竞争力。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领航企业10家左右。 三、重点任务 (一)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库。聚焦我市产业基础雄厚、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产业,分类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项目库,重点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生产管理精细、工艺技术独特、创新能力强、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小巨人”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长期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产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终端产品或中间产品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的单项冠军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综合实力较强,相关业务具有国内市场话语权的产业链领航型企业。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做优主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尽快达到百亿规模,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带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 (二)提高优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优质企业自建或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产业链空白、薄弱环节,组织实施产业链固基强基工程,鼓励领航企业深度参与“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攻关模式,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一批重大共性技术创新成果。落实创新券政策,推动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在高校、科研院所、优质企业间共建共享。完善重点产业链产学研定期对接机制,加强优质企业、高校、研发机构之间的融合发展,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开展企业管理系统提升专项行动,鼓励推动组织管理变革,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强化资源集约管理和配置、做好风险防控,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一批企业管理创新优秀成果,示范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和工具方法,开展重点行业对标提升活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支持优质企业申报山东省百强企业和省级、市级优秀企业家。加大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力度,增强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能力。引导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员工凝聚力、创造力和社会认同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优质企业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中的中坚作用,优化完善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组织领航企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梳理,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战略合作等方式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支持企业参与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培育一批制造业现代供应链示范企业。推动优质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加快在制造业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布局。引导有意愿的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带动关联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引导优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提高中高端供给能力。加快研发推广一批智能装备,培育创建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强、综合效益显着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探索形成一批成效明显、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应用能级。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示范样板项目。开展“工赋威海 数智领航”行动,发挥蓝海“双跨”平台的引领作用,塑强“1+10+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打造一批技术突破、应用赋能的典型标杆,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广泛建设绿色工厂,持续打造绿色工业园区,鼓励优质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树立资源节约标杆,支持参与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优质企业大中小融通发展。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载体,支持领航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对上下游企业开放资源,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方式,在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资金融通等方面,带动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优质企业的协同创新、配套合作,持续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促进形成具有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现代产业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 (七)提升优质企业开放合作水平。鼓励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积极开展跨国并购、全球布局研发设计中心,优化生产网络和供应链体系,有效对接和利用全球资源。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构建区域产业链共同体,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发挥与日韩地缘相近、产业相融、文化相通等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深化产业合作。支持优质企业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来威设立全球研发机构。(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金融财税政策。统筹国家、省、市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对优质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深入实施首台套装备及零部件、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保险补偿,落实进口设备免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和使用债券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充分发挥我市各类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优质企业加快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人民银行威海市中心支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税务局、威海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健全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全面提升要素供给质量,推动土地、能耗、污染物排放、水资源等各类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重点项目聚集,为优质企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三)强化高端人才支撑。支持优质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落实重点产业链尖端技术人才奖励制度,持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和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落实企业家财政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负责人给予表彰奖励。鼓励企业依托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吸引高层次专家团队。(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营商发展环境。分级构建优质企业培育库,完善“四张清单”工作机制,及时掌握企业诉求,指导用好惠企政策,协调解决发展困难问题。组织行业协会、联盟等梳理企业需求,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推广、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优质企业培育典型经验,开展经验交流,营造培育优质企业的良好氛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威海市科技局 威海市财政局 威海市商务局 威海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2年8月17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