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以蓝色创新链“赋能”千里海岸线 |
||||
|
||||
刚刚结束的英创会上,“1+4+N”创新平台体系亮点纷呈,以实力诠释了英创会主题——“聚智汇能·逐梦深蓝”。 期间,“1+4+N”创新平台体系7个涉海项目签约;16家涉海平台、17个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团队参加海洋科技人才创新成果展,成为推介我市海洋科技人才创新成果的强有力支撑。 海洋是威海最大的优势。近年来,我市强化科学用海、科技兴海等五大导向,打造了“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以蓝色创新链“赋能”千里海岸线。“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构建以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1”的龙头牵引作用,让现有创新平台优质资源聚起来、用起来、活起来,开展技术创新集成,研发攻克传统优势产业痛点、共性技术,以创新之钥,解发展之问,向着“深蓝”持续纵深挺进。 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推进,搭起稳固“三角” 近日,威海克莱特菲尔风机股份有限公司和“N”平台之一的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的任露泉院士团队联手研发的首台样机“走”下了生产线,打破了船舶通风冷却装备在增效、减能、降噪方面的国外技术垄断。 每一位院士背后,都有着一流的智库资源,进而会“引流”到优质项目上。深谙于此,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坚持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谋划、一体化推进,创新资源的聚合效应逐渐显现。 水下焊接机器人及自动化焊接技术突破,10余种海工焊材配方完成焊接性检验;无动力式膜滤系统被广泛应用,先后在多个城市落地……如今“1+4+N”创新平台体系中已汇聚院士24人,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发展,迸发出强大的协同效应,开展关键技术攻关212项,实施产业化项目122项。 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才能发挥价值。着眼于此,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开展“双走进”活动,让技术与市场“面对面”。活动开展以来,共梳理企业技术需求227项,平台供给成果359项,解决企业技术需求191项。 8月25日,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下,天罡仪表有限公司与“N”平台之一的激光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相关人员围坐一起,测试超声波热量表的焊缝表面及整体抛光处理效果。经过反复试验,这款产品各项性能符合预期,双方现场达成合作意向。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喷涌勃发,各创新平台也在协同发力。“1+4+N”创新平台体系在全省首创对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机制,对创新平台每年进行打分评价,年度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等次的,给予一定奖励扶持,奖优汰劣。“我们对纳入进来的创新平台进行绩效考核、动态管理,打破创新平台各自为战的局面,对于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也改变以往算总账的方式,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切实把专项资金用到刀刃上,最大限度发挥好效果。”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汤占胜说。 撞开传统产业发展“天花板”,近30项关键技术被攻关 又是一年一度鱿鱼洄游至荣成周边渔场之时,鱿鱼加工企业进入了最忙碌的阶段。在荣成市海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鱿鱼精加工车间内,第四代鱿鱼加工自动化设备正高速运转着,50条鱿鱼1分钟便完成掏黄处理。 据数据统计,全市现有海带、鱿鱼等较大规模冷链食品加工企业160多家,但80%的前置处理工序依赖人工。为解决这一共性技术难题,“1+4+N”创新平台体系中“N”平台之一的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率先揭榜我市首个“揭榜挂帅”项目——鱿鱼加工自动化设备研发,解决了鱿鱼掏黄、鱿鱼头切组两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节约人工60%,效率提高2倍,受到30多家市内外企业青睐并达成订购意向。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又开展了冷冻鱿鱼食品包装机的研制及产业化,实现鱿鱼产线从前期处理到终端包装全流程自动化。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玉峰说:“产业发展没有‘天花板’,有‘天花板’的是人的思维和理念。” 核心技术的突破,成为企业寻找新市场的关键。最近,困扰工厂化海水养殖“死水”变“活水”的技术难题,终于有了解决方案——1+4+N”创新平台体系中“4”平台之一的山东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海洋与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与山东宇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新型光电离子设备应用于工厂化海水养殖”项目技术研发。 “该项目主要依托光电离子设备,调节养殖水活性,解决水质对养殖的影响,从而提升高密度养殖及育苗的质量与成活率,产品销售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团队负责人说,目前,该项目已在高密度鱼类工厂化养殖进行实验,后续将在贝类、虾类等细分领域开展“定制化”水质改善方案研发,持续提升工厂化养殖质量。 海洋传统产业的创新成果,远远不止于此。“1+4+N”创新平台体系聚焦海洋生物加工、水产养殖、船舶修造等传统海洋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20余项、技术攻关近30项,实施产业化项目14项,项目完全产业化预期产值30亿元,让传统产业撞开了发展“天花板”,闯出了一条“凭海而兴”的新路子。 “磨尖”创新力,海洋新兴产业“输出”强劲新动能 这个月,“1+4+N”创新平台体系中“4”平台之一的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传来好消息,“威海壹号”卫星方案完成论证,预计明年8月份将择机发射。 “威海壹号”卫星是“海空天”项目对海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源遥感信息融合和星间激光通信,实现对海洋目标的有效探测,解决“看不全、看不见和看不清”难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志权表示,“威海壹号”这一重器的问世,将为威海市乃至山东省的渔船监管、航运安全、应急救援和海洋渔业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为服务我国以及东南亚“一带一路”沿海国家的海洋产业发展贡献“威海方案”。 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驱动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威海迎来发展海洋碳汇的新机遇。对此,“1+4+N”创新平台体系积极提供智力支撑,平台体系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曾这样评价:“在威海,讨论蓝碳话题,我觉得是找对了地方。” 瞄准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装备研发、碳汇等海洋新兴产业,“1+4+N”创新平台体系内涉海领域创新平台的创新力,不仅在延续,且势头更劲。 眼下,威高骨科在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汇瀚医疗1项海洋新药获发明专利授权,海洋创新药物开始崭露头角;随着围隔海上实验平台在荣成万亩海带养殖码头下水,海带栽培、养殖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有效碳汇的相关数据也将被一一监测、记录,海带等大型藻类将在威海迈出海洋碳汇交易的第一步…… 这样的节奏,正是海洋新兴产业动能澎湃的节奏。“1+4+N”创新平台体系还将加快集聚高水平海洋研发机构和人才团队,提升海洋科研支撑能力,切实发挥平台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向深蓝继续破浪前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